当前位置:首页 > 导购 >

剧变之下谁去谁留 未来中国品牌车企展望

剧变之下谁去谁留 未来中国品牌车企展望

2016-08-17 16:40 责任编辑:叶小军 来源:车生活网
  • 我们对中国汽车市场乃至整个汽车行业作了一番简单的梳理,可以归纳成三条:第一是市场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突出;第二是竞争日益激烈,各品牌纷纷出大招;第三是行业本身面临变革,行业外的巨头正在虎视眈眈。

  •         最近,一位中国品牌车企的老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5-10年内,中国品牌车企将面临大洗牌,最终大概能剩下5到6家。其中产品集中在10万元以下的最多剩2家;产品集中在15万元左右的车企剩下3家,当然了,这位老总认为,他所在的车企将会是其中一家。
     
    圈内厮杀和“门口的野蛮人”
            其实,一个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之后,最终免不了会有企业破产、重组和兼并,最终剩下的,可能就是几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这几乎是市场经济的铁律。我们来看那些汽车生产强国:德国只剩下奔驰、宝马和大众,美国只有通用和福特,克莱斯勒已经和菲亚特合并了,日本稍微多一点,但也就是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铃木等少数几家。 


     
            中国的汽车行业经过了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正在进入一个平稳增长的时期,产能过剩的问题正在逐渐凸显出来。根据国家发改委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国汽车产能调查和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占年度汽车产量超过98%的37家主要汽车企业已形成汽车整车产能3122万辆,其中乘用车产能2575万辆、产能利用率81%;商用车产能54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2%,这意味着我国汽车行业已经出现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更严重的是,随着众多车企出台“十三五”汽车产销新计划,再加上不断上马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产能将达5000万辆。与此同时,行业机构和车企对“十三五”车市增速的预测却在4%——5%之间,也就是说,到了2020年,全国车市需求量只有3000万辆左右,而过剩的产能有可能达到2000万辆! 
            中国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汽车市场,在此之前的10多年里,国内汽车产销量增速约为GDP增速的1.5倍。但是从去年开始,汽车销量增速开始低于GDP增速,业内专家表示,中国车市已经告别高增长时代,进入了增速低于GDP的“微增长”时代。 


     
            伴随着产能利用率走低和产销增速放缓,一些汽车企业的经营也步入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一位重型卡车企业负责人说,近几年重卡行业持续低迷,库存积压越来越严重,几乎跟钢铁行业一样,到了“论斤卖”的地步。而据业内专家介绍,产能利用率在75%-80%之间车企才能达到盈亏平衡,当前合资车企的产能利用率在85%左右,经营效益尚可,但部分中国品牌车企产能利用率还不足50%。2016年第一季度,一汽轿车、金杯汽车由盈转亏,北京汽车、福田汽车净利润降幅超过四成,海马汽车、亚星客车、江铃汽车等企业的利润降幅均超过两成。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前景不妙呢,别着急,看完了下面的内容,你会觉得更不妙。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路车企都纷纷祭出大招。比方说很多豪华品牌车型的价格在逐步下压,十几万的奥迪,二十几万的奔驰宝马现在已经很平常,像雅阁、凯美瑞这种以往的中级车,现在十五六万就能买到,不仅如此,像大众、现代等行业大佬们都表示要推出廉价车,丰田则准备全面推广自己最擅长的混合动力技术,与此同时,中国的自主品牌们也扎了堆的往最火热的SUV市场挤,长期以来增长最快的十万区间的SUV市场,眼看已经从蓝海变成了红海即将成为血海。 


     
            这只是行业内的竞争,但是大家都知道,整个汽车行业现在处于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的前夜,一群“门口的野蛮人”正在悄悄窥视着这个市场。今年3月31日,特斯拉发布了廉价款车型Model 3,起步价为3.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2.7万元,这是特斯拉开始走向大众化的关键一步,而随后发生的事情则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特斯拉Model 3,这么一款年轻品牌的首款B级车,在不知道长什么样子、不知道具体性能、更不知道具体配置,甚至需要等到2017年底才能交付的情况下,发布仅仅24小时,订单量就达到了18万辆,订单总价值75亿美元。在发布后的第一周,订单量突破了32.5万辆,订单总价值接近140亿美元。特斯拉在工厂都没有造好的情况下,先收了一笔钱,然后开始造车,这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这个行业的玩法都变得不一样了,但是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远远不是。特斯拉Model 3,虽然是台电动车,但是它和普通的汽车还是处于同一层面,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使得无人驾驶汽车成为现实,汽车将变得像智能手机一样,从以硬件为核心,变成以软件为核心。 


     
            我们都知道谷歌在无人驾驶领域是无可争议的领跑者,他们的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已经运行了超过一百多万英里,其实更厉害的是,他们的数据中心每个月可以模拟300万英里的无人驾驶行为,而利用这些数据,谷歌就能更好的进行无人驾驶算法的研究和调整。目前谷歌有几十辆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测试车,在把更好的算法放在这些车上进行实际路面测试之前,通过这些模拟驾驶,就能提前进行大量的测试,然后再把完善之后的算法写入这些实体车,进行实际的路面测试。另外,这些模拟驾驶还可以让谷歌基于真实情况创建出很多新的场景,通过这些新场景的磨合,谷歌能够针对汽车的表现对模拟算法进行修复、改善,确保未来能安全上路。 
            毫无疑问的是,无人驾驶的时代最终将会到来,现在所有的车企大佬,比如丰田、奔驰、奥迪、通用、福特等,所有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比如博世、电装、德尔福、哈曼等,绝大多数的IT行业巨头比如谷歌、苹果、亚马逊、Uber等,还有既是车厂又是IT企业的特斯拉,再加上全世界无数大大小小的创业公司,都纷纷投入到无人驾驶这个火热的领域,力争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可以说十年后如果一个车企还是只会造车的话,那最好的结局也就是成为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而相当一部分品牌恐怕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像谷歌、苹果、特斯拉这些“门口的野蛮人”,他们为什么对造车这么热心,其实啊,他们根本不是进来参与竞争的,他们的目的是要颠覆整个行业!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们对中国汽车市场乃至整个汽车行业作了一番简单的梳理,可以归纳成三条:第一是市场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突出;第二是竞争日益激烈,各品牌纷纷出大招;第三是行业本身面临变革,行业外的巨头正在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的这些生产了98%的汽车的37家主要汽车企业,可以说未来十年,不是有没有车企倒闭的问题,而是哪些会倒闭,哪些会留下的问题。要说十年后只剩下五、六家中国品牌车企,也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汽车行业和IT、互联网行业不同,这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重资产的行业,前期投入巨大,见效周期也长,所以不可能出现一家小企业在几年时间就成长为一个行业巨头的事情,而一旦行业遭遇寒流,也只能是大的吃掉小的,强的吃掉弱的,在汽车行业,还没有出现过小企业兼并大企业的先例,因为实在消化不了。08年的时候,保时捷因为前些年经营得非常不错,曾经起过“蛇吞象”的念头,想要吞并困境中的大众汽车,最终的结果是,保时捷反而成为了大众集团的一员。 


     
            根据汽车行业的这一特点,我们再来预测哪些车企能生存下来,似乎就变得明朗起来:那些规模大,经营状况又比较好的车企,最终能够笑到最后。2016年5月26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最新的中国汽车工业三十强榜单,这个榜单是根据“年度汇总口径快报”统计的2015年营业收入来进行排名,其中也包括了合资车型。上汽集团以2015年1.2万亿元的总营业收入继续蝉联冠军,一汽和东风排第2、3位。 
            我们把这个榜单前二十名的企业拿出来,去除掉一些零部件商和纯商用车生产商,剩下的其实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车企:上汽,一汽,东风,北汽,长安,广汽,华晨,长城,江淮,比亚迪,吉利,力帆,奇瑞。可以说,未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下存活的企业,基本上就在这个名单里。而在这些企业当中,目前自主品牌车型的发展势头还不错的,也就是长安、长城、江淮、比亚迪、吉利等少数几家,其中长安汽车暂时领先。 


     
            说起长安汽车,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企业其实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862年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上海洋炮局,1865年迁至南京更名为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各种枪炮,1929年,更名为金陵兵工厂,抗战爆发后西迁重庆,并且是整个抗战期间最大的兵工企业。长安进入汽车行业是在1983年,1994年成立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在A股上市。长安汽车拥有154年的历史底蕴,33年造车积累,目前在全球拥有12个生产基地、32个整车及发动机工厂,年产销汽车295万辆,员工9万人,是中国汽车四大集团阵营企业、最大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也是唯一一家中国品牌乘用车年产销超过百万辆的车企。 
            和其它中国品牌车企相比,长安汽车的优势主要在于两点:一个是技术实力雄厚,长安汽车拥有全球研发人员1万人,高级专家400余人,15个国籍的员工一起工作,先后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居中国企业前列;在重庆、北京、河北、合肥,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美国底特律建立起全球研发格局,实现24小时不间断协同研发;建立汽车研发流程体系和试验验证体系,确保开发的每一款产品满足用户使用10年或26万公里的用户需求,其科技研发实力已连续4届8年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第二个优势在于长安汽车的产品线分布非常均衡,旗下的CS系列、睿骋系列、逸动系列、悦翔系列、欧诺、欧尚等都在各自的细分市场有着不错的成绩,而且产品质量已经达到了合资产品的水平。当然了,长安汽车也有需要加强的地方,比方说旗下没有形成诸如吉利帝豪、哈弗H6这样的明星产品。
        

     
    拥抱变化,拥抱未来
            未来能够存活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一定是目前综合实力比较强的那些,但是从逻辑上来讲,能活下来的是强者,不代表强者都能活下来,诺基亚的教训就非常深刻,曾经的手机行业老大,技术先进、产品优质,只是因为没有跟紧时代潮流,结果说没就没了。而汽车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只有立足现在,拥抱未来,你才能真正拥有未来。我们欣喜的看到,长安汽车虽然头顶中国品牌领头羊的光环,但是在这一方面,他们也已经先行了一步。 
            今年北京车展前夕,两台无人驾驶的长安睿骋从重庆出发,途经西安、郑州等地,最终抵达北京,全程超过2000公里,随后在北京国际车展长安汽车展台展出,长安汽车于是成为中国首个实现长距离无人驾驶的汽车企业。而这台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车展一亮相,就在现场引起巨大的轰动,围观和拍照的观众络绎不绝。 
            根据现在国际公认的标准,也就是2013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发布的汽车自动化的五级标准,长安汽车的这次无人驾驶测试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三级水平(L3),这一级别能够实现结构化道路自动驾驶,包括全速自适应巡航、交通拥堵辅助、车道对中、交通信息识别、自动换道和非结构化道路接管提醒等,它所对应的是有限的自动驾驶,如高速公路全自动驾驶等。而根据长安汽车的计划,他们将在2025年实现L4级别的全自动驾驶,并且进入产业化应用。 


     
            其实早在7年前,长安汽车就先行一步,开始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开发。目前,长安已经制定了面向2025年的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规划,即“654”战略,要搭建6大平台,掌握5大核心应用技术,分4个阶段实现智能化技术的产业化。与此同时,通过在无人驾驶方面超前完成技术研发,长安汽车目前已在睿骋和CS75的量产车型上搭载全景辅助系统、并线辅助、车道偏离预警等科技配置;而全速自适应巡航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前防撞预警系统、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等将会在睿骋、CS75、逸动、CS35等车型身上装备,并达到智能化一级水平。 
            长安汽车副总裁李伟曾经对媒体表示:智能汽车是解决汽车行业面临的交通、能源、环境这一系列瓶颈问题的一个主要手段,预计未来的智能汽车能够解决交通、安全等问题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情况,而且从能源来看,预计会节约、降低百分之三十的能耗水平。而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则表示:电动化、智能化是汽车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长安必须对此有所布局。 
            目前,上汽、东风、北汽等中国品牌都已经在自动驾驶汽车上发力,但大多数还处于原型验证阶段。相比其他中国品牌,长安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相信,未来长安汽车还将为中国智能化汽车领域持续带来惊喜,要知道长安汽车的愿景,远远不止十年之后继续生存这么简单,而是“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实现“引领汽车文明 造福人类生活”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