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车生活 >

玉带濠的淮河之治

玉带濠的淮河之治

2014-07-21 11:49
  • 广州
  • 玉带
  • 淮河
  • 之治
  • 那个
  • 时候
  • 责任编辑: 来源:
  • 那个时候,广州一派水城风光;明代时,玉带濠可媲美南京秦淮河。

  • 那个时候,广州城内河道弯曲、水体清澈、古榕成阴、桥梁如虹、建筑如翼,一派水城风光。明代时,玉带濠可媲美南京秦淮河。

    图为清代广州的河涌

    十万人家,南国水城

    广州古时,城市是“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格局,城内外遍布纵横交错的水道。西濠、东濠、玉带濠、清水濠、六脉渠、大观河、文溪、驷马涌、北津溪、柳波涌、荔枝湾……从越秀山往城里望,十万人家便在青山绿水中。

    从宋代开始挖掘的六脉渠,贯通整座城市的南北,六条主渠与数不清的支渠编织成网,整座城市河道如巷,通达广州城区每个角落。六脉渠不仅是城市的水源,也是防洪排涝的水道,更是人来人往的“交通要道”。商船能够由此直接进入羊城,情形有如清明上河图。

    明末清初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写玉带濠景物道:“是地名濠畔街,当盛平时,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濠畔街西段是广州金融商业中心。各地商人在此建会馆,如浙绍会馆、山峡会馆等,建筑规模宏大。每逢节日喜庆,灯火辉煌、笙歌彻夜。而“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枝湾,游艇来往穿梭,叫卖声、管弦声、咸水歌声等,一幅南国城郊水乡风情画便由此构成。

    绘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广州《广州府舆图》,见证广州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

    [SITESERVER_PAGE]

    引入山涧水,疏浚六脉渠

    如今饮水,人们更关注水质水源。但在古代,生活用水却非扭开水龙头即有。三国时的刺史陆胤把白云山蒲涧水引入城中供民众食用,也是治理城北洪流的第一人。唐代节度使卢钧又于今麓湖处“筑堤百余丈,潴水给田,建亭榭其上,列植木棉”。

    唐代南汉国时,在卢钧所建亭榭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建成了“甘泉苑”,并沿河广植桃树,形成“桃花夹水二三里”的景观。此后宋代至明清时期,水运亦也逐渐疏通。

    淤泥作肥料,河涌多整治

    清末以后,随着古城墙拆除和开辟马路,水运逐渐衰落,城内河涌逐渐湮没,广州失去了“水城”特色。民国年间的广州当局曾多次整治河涌。1928年,市行政会议通过工务局的《广州全市清理濠涌脉渠街渠计划》,还向市民筹集工程费。

    1935年,对东濠涌做了大规模的疏浚整治,同时使白云山蒲涧水经东濠涌,直泻珠江。为解决工程资金,1934年第101次市政会议议决,报省政府审批,将广州的建筑宅地税增加两成,作为整治东濠涌专款,期限二年。又对东濠涌上的五座桥梁(越秀南路桥、小东门桥、东华西路桥、大东门桥、造币厂前桥)工程进行公开招标,投标人需缴纳票银2000元。

    1943年-1945年间,市政府鼓励市民挖浚河涌淤泥用作种植肥料,吸引不少市民申请,平洲农场主林德裕申请挖光复中路一带濠道淤泥。1944年,市民罗桂申请挖浚玉带濠淤泥用作种植肥料,工务局发给许可证规定:所挖濠泥只限于农场自用,须缴具保证金国币4000元等。

    1945年12月,广州市警察局曾提议“将沙面与六二三路濠涌填为平地”,幸好未曾实施,否则四面环水的沙面风光不复存在。

    相关阅读